一直以来,常熟工业经济“字典”里,轻纺工业占据相当比例,装备制造等产业几乎没有。近年来,常熟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引进大项目等方式,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如今,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本市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昔日的“短板”变成了“强板”。
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江苏通润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4年,近60年的风雨历程,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手工业作坊式的机械小厂,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世界千斤顶大王、全球最大的商用千斤顶生产、销售出口基地。1968年,其创始企业——常熟虞山机械厂试制成功第一台液压千斤顶。如今,公司产品已经涵盖油压千斤顶、电梯曳引机、工具箱柜、高低压开关柜等数十个门类,并且取得“两个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这是本市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典型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励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得益于政策扶持,本市涌现一批产出效益大、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型企业,成为打造装备制造业优势的“主力军”。目前,本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有213家,去年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624.57亿元,同比增长21.3%,成为五大新兴产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领域。根据规划,今年本市装备制造力争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2015年将实现2000亿级产业规模。
引进大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2011年底,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生产出直径14.93米、国内最大的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天和一号”,这是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内最大的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隧道掘进机,打破国内市场对国外盾构机产品的依赖局面。
这些年,本市引进一批以中交天和为代表的央企、世界500强以及规模民企的装备制造大项目。除了带来先进的技术,还成功带动其他企业为其配套,直接提高本地企业配套加工水平。如江苏恒发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充分整合资源,带动常盛轻钢材料有限公司、强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为公司配套生产,推动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大项目如同一枚磁力强大的磁铁,吸引一批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2007年10月,本市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常熟装备制造产业园”,发挥沿江优势,利用临近港口和水上运输大型装备的优势,瞄准交通运输、石油钻井、港口装卸、海底电缆等领域,积极引进与锻造产业紧密相关的石油钻井、风电、港口机械等重大项目,现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得益于大项目的落户,本市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在装备水平、研发能力、人才集聚和制度创新方面都走在前列,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
2012年11月,江苏苏南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大型锻件项目竣工投产,标志着江苏苏南特种装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全速进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苏南装备是本土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之一,集团加速转型升级,利用8年时间从单一的钢铁企业跨越发展成一家集冶炼、轧制、锻造、热处理、机加工、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前,苏南装备拥有苏南重工、苏南特装、恒鼎重工等9家公司,总资产达70多亿元。
近年来,本市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出台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抓住金融危机下经济格局大洗盘、大变化、大调整的机遇,承接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发挥后发优势,有效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重点培育大型工程机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高端装备产业,增强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为更高层次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目前,本市拥有72家高端装备制造规模企业,2012年销售收入达373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的60%。
短评
30年来,本市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低端到高端的华丽转变,成为促进常熟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随着越来越多的央企、世界500强以及规模民企的高端装备制造大项目落户,本市的装备制造业后势强劲,必将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