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gov.com 密码: 验证码:
 
站内搜索:
经济信息
商会动态
经典回放
· 常熟市税务局纳税人需求采集表[2019-8-6]
· “常熟改革开放40周年40大杰出经济人物”推举活动[2018-10-29]
· 关于实施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的文件[2017-11-29]
商会简介
商会章程
主要职能
商会领导
组织机构
直属商会
商会沉钩
信息公开
类型:
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
2011年12月26日 来源:常熟日报
    常熟日报讯(记者 曹伟锋)12月24日,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常熟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温家宝总理考察常熟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今年工作,部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任务,动员全市党员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拼搏进取,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市委书记惠建林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大会作了题为《创新求突破,奋勇创辉煌,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飏传达了省经济工作会议、苏州市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缪红梅传达了温家宝总理在常熟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常熟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

  惠建林在报告中回顾总结了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要求更加坚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胜信心。他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又好又快,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运行稳健、质量提升、转型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迈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稳健向好;转型升级成效显着;城乡统筹深入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苏州市要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惠建林强调,作为苏州的重要板块之一,常熟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这不仅是常熟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跨越,更是全市人民美好生活新的期盼。常熟有基础、有信心在明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常熟而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是:经济运行质量显着提升,市民幸福感受显着提升,城乡一体化程度显着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显着提升。对照指标体系,全市上下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发展信心,要大力弘扬“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常熟城市精神,敢于争先、永争一流、勇于担当、刚毅坚韧,提振率先发展的“精气神”。

  惠建林提出,明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突出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大重点,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六大工程,努力把常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绿色、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力争占GDP比重达到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现注册外资2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净增内资注册资本200亿元,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单位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惠建林要求各地不折不扣地完成目标任务,力争能超则超、能快则快。要始终把基调放在“求进”上,贯彻“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方略,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导向,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具有常熟特色、体现现代化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

  惠建林强调,明年要重点推进“六大工程”。第一,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坚持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两手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互动并进、量质齐升。要壮大新兴产业。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布局调整,以优质增量投资带动产业升级,确保明年新兴产业投资和产值增长分别达到30%和25%。加快全市22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引进培育旗舰型、科技型项目,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链,力争到2013年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要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鼓励现有规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加强产业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上市,同时有序引导产业梯度转移。要发展服务经济。坚持一手抓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手抓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占比提高。加快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旅游、文化、商贸融合发展。要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和“蓝火计划”试点工作效应,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功能配套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强化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加快园区升级。“两区两园”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努力成为转型升级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打造产业高地、创新基地,建设“国际化创新型新城”,积极申报国家级装备产业园区,加速培育“千亿产业”、“百亿企业”。东南开发区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要加速向“综合商务区”转型。镇级工业小区要有效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工业园。实施增量控制与腾笼换鸟,促进用地集约、产出高效。加快开放型经济、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确保外贸稳定增长。

  第二,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打造现代城市新格局。按照“保重点、保民生、重统筹、上水平”的要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突出城乡对接融合,在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彰显山水城林特色,在保护古都风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城市建筑文化。要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坚持规划为先,构建中心城区“一主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地段建筑方案的设计,形成布局合理、个性鲜明、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新格局。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深入实施城市品质、市容环境、人居环境三项提升行动,扎实推进信息化重点项目。要全面提升“小城市”建设水平。推动支董、海虞、辛庄、港区四片区与中心城区的相向发展,逐步形成“一城四片区”的城乡框架,各镇要切实强化“小城市”理念,全面建成功能齐全、适宜人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小城市。要突出农宅置换商品房重点,加快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化进程。积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城镇新型居民社区。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智能电网、天然气管网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区防洪和水系调整三年计划、“拆坝建桥三年计划”。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努力实现土地配置效益和农民土地收益同步提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三大合作”组织改革,壮大村级财力。

第三,全力推进民生保障工程,提升市民幸福新感受。持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第二个率先”的过程成为群众广受益、得实惠的过程,全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要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围绕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群就业问题,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城乡保障网络。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完成纯农人员农保转接城保“三年计划”,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保全面接轨,启动外来职工参保“三年计划”,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加快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加大对中低收入职工改善住房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保障水平。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养老优惠三年计划”,加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实施城市公交畅通工程,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第四,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工程,拓展持续发展新空间。坚持以“绿色发展、责任环保”服务品牌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程,积极探索经济高增长、能耗低增长、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要改善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寻求破解资源制约的路径,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切实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科学规划用地。要打造宜居家园。实施新一轮蓝天碧水工程,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环境应急和重点污染源监控平台,全面完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绿色常熟”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第五,全力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激发文化强市新活力。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用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实力,努力把常熟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现代江南文化名城。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积极开展新一轮常熟城市精神大讨论,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提升体现常熟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核的城市精神,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铸造新时期常熟发展的“精气神”。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全社会公共文明水平。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引导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三年发展规划”,推进文化与城市、旅游、科技的互动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精心举办第四届江南文化节,进一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扩大常熟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骨干项目、龙头企业。

  第六,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构建社会和谐新机制。主动适应社会结构新变化,以建设“平安常熟”、“法治常熟”为载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使社会管理服务格局更加完善、社会秩序更加安定、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要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加大对“网络社会”的管理力度,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全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促进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市,扎实开展“六五”普法,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推进基层法治创建工作,构建法治诚信市场体系。

  惠建林强调,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清正廉洁的优良本色、更加勤政为民的务实作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决策力;创先争优,在固本强基中提升执行力;勤政廉政,在改进作风中提升公信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王飏作了会议总结,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全会提出的各项目标顺利实现。要毫不放松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实现首季“开门红”。继续加大有效投入,及早排定招商计划和重点跟踪项目。综合运用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市场开拓。高度重视财税增收,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真正做到“保发展、保重点、保民生、保稳定”。要毫不放松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节日期间市场供应,精心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和帮助农民加强越冬农作物管理,抓紧开展春耕备耕,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建设。要毫不放松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完善工资发放监控、劳动纠纷预警等机制,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认真做好春运安全保障工作,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要毫不放松加强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更加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服务基层、企业和群众,使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列席会议的有:市纪委委员,不是市委委员的市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场)、各部门、各板块负责人;全市工业、服务业重点企业负责人;地市级离休干部,原市四套班子领导等。

  明年工作指导思想

  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突出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大重点,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六大工程,努力把常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绿色、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重点推进六大工程

  第一,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二,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打造现代城市新格局。

  第三,全力推进民生保障工程,提升市民幸福新感受。

  第四,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工程,拓展持续发展新空间。

  第五,全力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激发文化强市新活力。

  第六,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构建社会和谐新机制。

 
2004-2011 常熟市工商联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嵩山路9号 苏ICP备11064807号